刘红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不难看出,“做中学”的理念、做法和《纲要》的精神是一致的。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法,“做中学”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传统的接受教学法主要是由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幼儿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这种教学法不易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幼儿的主动性,使幼儿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幼儿活动、操作少;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很好理解与掌握;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与传统的接受教学法相比较,“做中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幼儿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家的工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这是做中学倡导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作中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有几点体会:
一、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
要弄清楚多大的孩子可以学什么样的科学概念和内容,再拿到教室中去运用,而且一次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概念。刚接触“做中学”时我设计了一节大班科学课《有趣的纸吸水》,通过实验活动、游戏活动了解纸的特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当时对“做中学”的原则和理念了解的不够透彻,在设计活动时忽略了幼儿活动前的知识准备和实验细节的考虑,有的活动环节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例如:“纸花开放”的实验,是把扎好的纸花放在水中,纸花吸水后就开放在水面上了。因为事先准备的纸花中有的纸质偏薄,实验时纸花吸水后马上沉入水底,使幼儿无法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而整个活动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幼儿无法全部掌握,幼儿积极性不高。课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做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请教了一些专业人士,重新设计了《有趣的纸吸水》。我请幼儿搜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纸,比较它们的不同,找出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实验内容和方法,让他们在实验中自己发现答案,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善于发现幼儿生活中的案例。
教师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应从孩子们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物品,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一次绘画课,我请幼儿做手掌画,幼儿兴致很高,当一幅幅美丽的手掌画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热烈的讨论起来。“我们的小手作用真大!”“咦,你的手纹和我的不一样。”……于是,我设计了《我们的小手》。通过比较、测量等小实验让幼儿对自己的小手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将记录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答案。在认识指纹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幼儿园的指纹考勤机进行实验,把幼儿的指纹输入考勤机内,对幼儿的身份进行识别,使幼儿亲身体验到了指纹的重要性。还有一次,我在幼儿园树下发现了一只“天牛”(俗称‘山水牛’),孩子们看到后欢喜雀跃。“它叫什么名字?”“它吃什么东西?”“它是益虫还是害虫?”“它生活在哪里?”……面对这些提问,大部分幼儿面面相觑。其实,身为教师的我对“天牛”这种昆虫了解的也不多。要在以前,我肯定会找来资料告诉幼儿关于“天牛”的知识,学习了“做中学”的理论后我深深感到,教师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于是,我们把“天牛”养在小瓶里,约定分别回去查找资料。当再一次认识“天牛”的时候,幼儿们争相发言,“老师,你捉的这种‘天牛’叫‘星天牛’。”“‘天牛’的种类有2500多种。”“‘天牛’的触角有10节。”“‘天牛’是害虫,破坏树木。”……我问幼儿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有的说是爸爸、妈妈告诉的,有的说在“百科全书”上查阅的,有的说上网找到的,气氛异常活跃。“‘天牛’吃什么?”我们拿来了各种食物进行实验,并请幼儿记录实验结果。陈木子小朋友还带来了从网上下载的“天牛”彩
图,我们把它贴在活动室的自然角,请幼儿观察、欣赏、交流。幼儿在活动中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主动性以及探索欲望,作为教师的我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肯定鼓励、给予支持,角色由原来的灌输者转换成为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做中学”是围绕自然科学领域展开的科学教育,讲究的是“让事实说话,让结果的真实性来说明。”这一“做中学”的过程靠的是教师的引领,可我们有时恰恰缺乏相应的水平和能力,自然科学知识有限不说,对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不能解答,有时还夹杂着自以为懂的主观态度,无法正确引导幼儿。“做中学”的过程,培养了我们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方法,增强了自我提高、完善的要求,正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客观事实,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目前,每一个主题的产生,孩子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我们教师都非常重视,上网查询资料、四处寻求答案、互相讨论切磋、生怕有所误导等等,我们还认识到,科学的素养和态度,还包括在教学过程的客观现象中,既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能回避问题获以一面掩盖另一面,必须公正地看待事物“结果”的两面。就是说,教师成了与孩子共同探索讨论的伙伴,从观察、了解到理解孩子的想法与做法,从而真正认识了幼儿聪明、能干和潜能。
我国生物电子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女士曾说过“‘做中学’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够有科学精神,能够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不只是希望培养了不起的创新人才、奇才,这样会压制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21世纪,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更加蓬勃发展,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更为深刻。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中,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对国家整体发展作用越来越突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儿童和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做中学”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